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_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
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出自《战国策》,是一篇先秦时期很经典的好文章。
《战国策》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,原作者不明,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。
其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,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。
原来的书名不确定,成书时间也并非一时,可能在秦统一以后。
西汉时期,刘向进行整理后,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,按照国别,重新编排体例,定名为《战国策》。
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看它究竟记载了一些啥东东。
对于历史故事,豹眼还是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,尽管读起来生涩一些,但感觉很不一样。
按照写作习惯,还是先上原文吧。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,而形貌昳丽。朝服衣冠,窥镜,谓其妻曰: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?”其妻曰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君也?”城北徐公,齐国之美丽者也。忌不自信,而复问其妾曰:“吾孰与徐公美?”妾曰:“徐公何能及君也?”旦日,客从外来,与坐谈,问之客曰:“吾与徐公孰美?”客曰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明日,徐公来,孰视之,自以为不如;窥镜而自视,又弗如远甚。暮寝而思之,曰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”
于是入朝见威王,曰:“臣诚知不如徐公美。臣之妻私臣,臣之妾畏臣,臣之客欲有求于臣,皆以美于徐公。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,宫妇左右莫不私王,朝廷之臣莫不畏王,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:由此观之,王之蔽甚矣。”
王曰:“善。”乃下令: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;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;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令初下,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;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;期年之后,虽欲言,无可进者。燕、赵、韩、魏闻之,皆朝于齐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。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解读邹忌又作驺忌、驺忌子。战国时人。齐国相。事田齐桓公、威王、宣王三朝。以讽喻善谏见称。
战国时期,齐国大臣、相国邹忌身长八尺有余,而且相貌堂堂、光艳美丽,是个标准的美男子。
有一天早晨,他穿戴好衣帽,照着镜子,对他的妻子说:“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,谁更美丽呢?”
他的妻子说:“我家老公美极了,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!”
城北徐公,远近闻名,是齐国最美的男子。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还美,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:“我和徐公相比,谁更美丽?”
妾说:“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!”
第二天,有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,邹忌和他坐着闲聊,就问客人道:“我和徐公相比,谁更美丽?”
客人说:“徐公不如您美丽啊。”
又过了一天,徐公前来拜访,邹忌仔细地端详他,觉得自己实在不如他美丽;照着镜子里的自己,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。
傍晚,邹忌躺在床上继续琢磨这件事,心想: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,是因为偏爱我;我的小妾认为我美,是因为惧怕我;客人称赞我美,是因为有事情要求于我。”
这件事对邹忌触动很大,于是他上朝去拜见齐威王,说:“大王啊,我有个很有趣的故事,您想不想听听哦?”
齐威王说:“知道你有好故事,你就说说呗!”
邹忌说:“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。可是我的妻子由于偏爱我,我的妾由于害怕我,我的客人由于有事想求助于我,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还美。有这些私心存在,他们都没有说实话。如今的齐国,有方圆千里的疆土,一百二十座城池。您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,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,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,国内的百姓,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。由此看来,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!我很替您捉急哦!”
齐威王听了,说:“你说得太好了哈。”
于是,齐威王下了一道命令:“所有的大臣、官吏、百姓,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,可得上等奖赏;能够上书劝谏我的,得中等奖赏;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,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,得下等奖赏。”
政令刚一下达,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,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;几个月以后,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;一年以后,即使想进言,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。
齐国大治。
燕、赵、韩、魏等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,都服气得很,纷纷到齐国来朝见齐王。
这就是身居朝廷,不必用兵,就能威服敌国哦。
豹眼评语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夫,在田齐桓公(即田午,田氏代齐后第三位国君,不是姜齐桓公小白)时期,就辅佐朝政。
邹忌以擅长讽喻著称,在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这个故事之前,还发生了一个邹忌鼓琴的故事。
田齐桓公去世后,齐威王即位。一连九年,齐威王不理国事,整日沉迷酒乐,而且听不进批评意见,不准进谏的人入宫。
于是,就问:“听说先生很善于弹琴,可为什么抚琴不弹呢?”
由此可知,邹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,他的主张和建议不是直接说出来,而是通过另一件很容易理解或者被接受的事,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通过鼓琴一事,邹忌不仅让九年没有理政的齐威王接受了他的谏言,而且得到了辅佐朝政的相国之位;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,感悟到自己亲自听到的一些话都不是真的,并以此讽谏齐威王,让齐威王广开言路,最终使得同时期的诸侯国前来拜服。
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起码说明了两个道理:其一,就是你最信任的人所说的话,未必就是真话;其二,再好的主张建议,也需要一个好的方式进言,才可能被听进去。否则,不仅达不到目的,恐怕还会招惹麻烦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