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名人名言 > 关于治国理政的名言警句

关于治国理政的名言警句

名人名言2024年5月31日浏览次数:
解狐荐仇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韩非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﹕“解狐荐其仇于简主以为相。其仇以为且幸释己也,乃因往拜谢。狐乃引弓迎而射之,曰﹕‘夫荐汝,公也,以汝能当之也。夫仇汝,吾私怨也,不以私怨汝之故拥汝于吾君。故私怨不入公门。’”春秋时,赵国解狐推荐自己的一个仇人去任宰相。比喻公正无私,荐举人才。


大儒纵盗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必己》﹕“牛缺居上地,大儒也。下之邯郸,遇盗于耦沙之中。盗求其橐中之载则与之,求其车马则与之,求其衣被则与之。牛缺出而去。盗相谓曰﹕‘此天下之显人也,今辱之如此。此必诉我于万乘之主,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,我必不生,不若相与追而杀之,以灭其迹。’于是相与趋之,行三十里,及而杀之。”讽喻那些毫无原则,纵容、妥协邪恶势力的行为。


载舟覆舟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荀子·王制》﹕“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,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”指民众犹如水,可以承载船,也可以倾覆船。


舍本逐末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刘向《战国策·齐策》﹕“苟无岁,何以有民﹖苟无民,何以有君﹖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﹖”比喻做事不抓住问题的根本,而专注于细枝末节。


燕昭筑台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﹕“‘今王诚欲致士,先从隗始﹔隗且见事,况贤于隗者乎﹖岂远千里哉﹖’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。乐毅自魏往,邹衍自齐往,剧辛自赵往,士争凑燕。”指燕昭王为招贤强国,于易水东南筑台,置千金于上,以招贤士,即“黄金台”,亦称“郭隗台”。


胡服骑射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刘向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﹕“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。”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使国家强大,推行“胡服”、教练“骑射”,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、勇于改革的精神。


补天浴日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刘安等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﹕“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。”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﹕“东南海之外,甘水之间,有羲和之国,有女子名曰羲和,方浴日于甘渊。”因女娲和羲和为人类创造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,所以常用“女娲补天”和“羲和浴日”来比喻伟大的功业。


时苗留犊
注﹕出自【西晋】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常林传》裴松之注﹕“其始之官,乘薄軬车,黄牸牛,布被囊。居官岁余,牛生一犊。及其去,留其犊,谓主簿曰﹕‘令来时本无此犊,犊是淮南所生有也。’群吏曰﹕‘六畜不识父,自当随母。’苗不听,时人皆以为激,然由此名闻天下。”时苗(东汉巨鹿人,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)曾是寿春令,上任时乘母牛驾车,到寿春后牛生一犊,时苗离任时将牛犊留下,不肯带走。后用以形容为官清廉,不贪财图利。


狗尾续貂
注﹕出自【唐】房玄龄等《晋书·赵王伦传》﹕“同谋者咸超阶越次,不可胜纪,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。毎朝会,貂蝉盈坐,时人为之谚曰﹕‘貂不足,狗尾续。’”指所封官爵太滥,不够资格的人也被封为高官。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。


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
注﹕出自【宋】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太宗贞观二年》﹕“上问魏征曰﹕‘人主何为而明,何为而暗﹖’对曰﹕‘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’”指多方面听取意见,才能明辨是非﹔听信片面的话,就愚昧不明。


雪夜访普
注﹕出自【元】脱脱等《宋史·赵普传》。是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走访大臣赵普,请教和商谈国事的故事,后用为天子访问大臣之典。


皇祖有训﹕民可近,不可下﹔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
注﹕出自《尚书·夏书·五子之歌》。其意是说,祖先大禹传下训诫﹕对待百姓,只可以勤谨,不能轻视与低看﹔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,根基牢固,国家才能安定。


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
注﹕出自【春秋】《老子·四十九章》。其意是说,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,而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。我无为,而民自化﹔我好静,而民自正﹔我无事,而


民自富﹔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
注﹕出自【春秋】《老子·五十七章》。其意是说,我不妄为,百姓自然归化﹔我不胡作非为,百姓自然匡正﹔我不给百姓增添麻烦,百姓自然富裕﹔我不骄奢淫逸,百姓自然纯朴。


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﹔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
注﹕出自【春秋】《老子·五十八章》。其意是说,政治(制度)宽厚清明,民众便淳朴忠诚﹔政治(制度)严厉苛刻,民众就狡黠、抱怨。


治大国若烹小鲜。
注﹕出自【春秋】《老子·六十章》。其意是说,治理大国如同烹烧小鲜鱼。暗喻治理国家要像烧菜一样精心。


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
注﹕出自【春秋】《老子·六十六章》。其意是说,要领导人民,必须把自己(的利益)放在民众的利益之后。


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论语·为政》。其意是说,用道德引导百姓,用礼制去同化他们,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,而且有归服之心。


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﹔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论语·颜渊》。其意是说,百姓丰足,君主怎会不丰足﹖百姓不丰足,君主怎会丰足﹖


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论语·季氏》。其意是说,不担心分得少,而是担心分配不均匀,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,而担心生活不安定。


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论语·季氏》。其意是说,财富平均,就无所谓贫穷﹔境内和平团结,就不会觉得人少﹔境内安定,就没有倾覆的危险。

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其意是说,保护人民,推行王道,就没有人可以阻挡。


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﹔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其意是说,以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的人,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作为快乐﹔以百姓的忧苦当作自己的忧苦的人,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作为忧苦。


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其意是说,以道德使人归服的,是心中高兴而真心实意地服从。

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其意是说,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﹔不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。


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其意是说,父子之间要有骨肉之情,君臣之间要有礼义之道,夫妻之间要有内外之别,老少之间要有尊卑之序,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。


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﹔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﹔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其意是说,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,别人才侮辱他﹔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,别人才毁坏它﹔国家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,别人才攻打它。


民之归仁也,犹水之就下,兽之走圹也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其意是说,百姓归向仁德的君主,犹如水向低处流、兽向旷野跑一样。


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其意是说,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,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,家庭的根本在于自身。


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﹔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﹔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离娄下》。其意是说,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,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﹔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,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﹔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,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。


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。其意是说,好的政令只能得到百姓的财富,好的教育才能得到百姓的心。


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
注﹕出自【战国】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其意是说,百姓最为重要,国家其次,国君为轻。


故以德为国者,甘于饴蜜,固于胶漆,是以圣贤勉而崇本,而不敢失也。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立元神》。其意是说,用美好的品德来治理国家,百姓会感觉甘甜如糖和蜜一样,与国君关系稳固如胶漆,因此圣贤努力推崇以德作为治国的根本,不敢将其失去。


民家给人足,无怨望忿怒之患。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王道》。其意是说,百姓能够家家衣食充裕,人人生活富足,国家也就没有怨恨愤怒产生的忧患了。


爱施兆民,天下归之。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天人三策》。其意是说,国君将仁爱施于万民,那么天下就会归服他。


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,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。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通国身》。其意是说,所以加强品德修养的人,一定追求淡化得失的平静心情,以达到精妙的境界﹔治理国家的人,一定尽力表现得卑恭谦虚,以招来贤德之士。


至廉而威。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五行相生》。其意是说,最廉洁的人才能有权威。


世治而民和,志平而气正,则天地之化精,而万物之美起。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天地阴阳》。其意是说,社会安定百姓和谐相处,志向平和意气纯正,那么天地造化就会精妙无比,万物之美就会兴起。


圣人思虑不厌,昼日继之以夜,然后万物察者,仁义著矣。
注﹕出自【西汉】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重政》。其意是说,圣人思考探索不会自我满足,夜以继日不间断,然后万物就明了了,这就是仁义。


唯才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
注﹕出自【三国·魏】曹操《求贤令》。其意是说,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举荐,我得到这样的人就任用他。


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﹔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﹔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
注﹕出自【唐】魏征《十思疏》。其意是说,想要树木生长,一定要稳固它的根﹔想要水流得远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﹔想要国家安定,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。


傲不可长,欲不可纵,乐不可极,志不可满。四者,前王所以致福,通贤以为深戒。
注﹕出自【唐】魏征《十渐不克终疏》。其意是说,骄傲不可滋长,欲望不可以放纵,志气不可自满,享乐不可无度。这四个方面,前代君王由于处理得好而得福,深明事理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。

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﹔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注﹕出自【唐】韩愈《杂说》。其意是说,世上(先)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经常有,但是伯乐不常有。


为人君,止于仁﹔为人臣,止于敬﹔为人子,止于孝﹔为人父,止于慈﹔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
注﹕出自【宋】朱熹《大学章句·三》。其意是说,做君主的要实行仁政﹔做臣子的要尊敬君王﹔做儿子的要孝顺父母﹔做父母的要对子女慈爱﹔与人交往要诚实◇守信。


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谓民之父母。
注﹕出自【宋】朱熹《大学章句·十》。其意是说,主政一方,民众所喜好的东西,你应当喜好,民众所憎恶的东西,你应当憎恶,这样才可以称为民众的父母官。


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。
注﹕出自【宋】朱熹《大学章句·十》。其意是说,治理国家不应该以谋取财富为最高利益,而应该以道义为最高利益。


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法天下之民,故先自治其身,使天下皆信其言。
注﹕出自【宋】苏洵《礼论》。其意是说,古代的圣人想要用礼来规范天下的百姓,就先自我修养,使天下人都相信他的言论。


君主不以言废人,不以人废言,大开言路,所以成天下,安兆民也。
注﹕出自【元】刘秉忠《陈治要》。其意是说,君子不应仅仅根据某些言语而否定人,更不应因为厌恶这个人而不接受他好的谏言。君子应做到广开言路,善于纳谏,这样国家才能安定,民众才能安居乐业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名言警句